酒瘾犯了是什么症状?——一问一答全解析(附真实患者案例)
Q1:什么是“酒瘾”?医学上如何定义?
A: “酒瘾”在医学上称为酒精使用障碍(Alcohol Use Disorder, AUD),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,表现为对酒精的强烈渴求、失控性饮酒、耐受性增加以及停酒后出现明显的戒断反应。
当一个人长期大量饮酒,大脑的奖赏系统和神经递质功能发生改变,形成对酒精的生理与心理依赖。一旦停止饮酒或减少饮酒量,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,这就是“酒瘾犯了”,也叫酒精戒断综合征。
Q2:“酒瘾犯了”有哪些典型症状?
A: 酒瘾发作的症状因人而异,严重程度与饮酒史、饮酒量、个体体质有关,常见表现包括:
轻度症状(停酒后6-24小时出现):
- 强烈的饮酒渴望
- 焦虑、烦躁、易怒
- 手抖(尤其是早晨拿杯子时)
- 出汗、心慌、心跳加快
- 失眠、多梦
- 恶心、食欲下降
中度至重度症状(停酒后24-72小时):
- 幻觉(如看到小虫子爬、听到声音)
- 意识模糊、定向力障碍(分不清时间、地点)
- 癫痫发作
- 震颤谵妄(DTs):表现为全身剧烈震颤、高热、幻觉、躁动不安,可能危及生命
重要提示:酒精戒断反应可能突然加重,尤其是长期酗酒者突然断酒,存在生命风险,需及时就医,不可自行“硬扛”。
Q3:中医如何看待酒瘾?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如何治疗?
A: 中医虽无“酒瘾”一词,但将其归为“酒癖”“痰迷心窍”“肝郁化火”“心脾两虚”等范畴。认为长期酗酒损伤脾胃,酿生湿热,扰乱心神,耗伤肝肾之阴,最终导致神志失常、情志失控。
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在治疗酒瘾方面,采用“中西医结合、身心同治”的综合干预模式:
- 西医支持治疗:针对戒断症状,使用药物平稳过渡,预防抽搐、心律失常等风险。
- 中医辨证施治:根据患者体质开具个性化中药方剂,如:
- 肝郁化火型:疏肝解郁、清热安神
- 痰热扰心型:清热化痰、宁心定志
- 心脾两虚型: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
- 非药物疗法:
- 针灸:调节神经系统,缓解焦虑、失眠
- 耳穴压豆:抑制酒瘾冲动
- 心理疏导与行为干预:帮助患者重建认知,预防复饮
治疗目标不仅是“戒酒”,更是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,重建生活秩序。
Q4:能否分享两位患者的治疗经历?
A: 当然可以。以下是两位在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接受治疗的真实案例(已隐去个人信息):
案例一:每天不喝酒就手抖心慌,中药调理让他摆脱依赖
患者情况:王先生,42岁,饮酒史15年,每日至少半斤白酒,近3年出现明显依赖:一旦不喝就手抖、心慌、出汗,晚上难以入睡,情绪暴躁,家人苦不堪言。曾尝试自行戒酒,但每次坚持不到两天就因身体不适而放弃。
中医诊断:舌红、苔黄腻,脉弦滑,辨证为“肝郁化火,痰热内扰”。
治疗方案:采用清肝泻火、化痰安神的中药方剂(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),配合针灸(百会、神门、太冲等穴)及耳穴压豆调节自主神经功能。
治疗效果:治疗1周后,戒断症状明显缓解,心慌手抖减轻;2周后可整夜安睡,酒瘾冲动大幅下降;持续调理1个月后,成功戒酒。随访半年未复饮,情绪平稳,家庭关系改善。
案例二:戒酒后幻觉频发,中医助其“清醒”回归
患者情况:李先生,50岁,长期酗酒,因一次严重酒后摔倒住院,家属趁机强制其戒酒。但停酒后第3天开始出现幻觉,总觉得房间有蛇,夜间大喊大叫,意识模糊,被诊断为“酒精性谵妄”。
中医诊断: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腻,脉细弱,辨证为“湿热伤阴,心神失养”。
治疗方案:以“清热化湿、养阴安神”为原则,使用中药汤剂(黄连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),配合头针镇静安神,并辅以心理疏导。
治疗效果:治疗5天后,幻觉消失,意识恢复清晰;2周后情绪稳定,睡眠改善;继续巩固治疗,逐步建立戒酒信心。出院后定期复诊,目前已戒酒8个月,恢复正常工作。
Q5:酒瘾患者康复期间,家人该如何支持?
A:
- 理解疾病本质:酒瘾是病,不是“意志薄弱”,避免指责和羞辱。
- 鼓励就医:支持患者接受专业治疗,不强行“冷戒”。
- 营造无酒环境:家中不存放酒,避免带患者出入饮酒场合。
- 关注情绪变化:戒酒后易出现抑郁、焦虑,及时沟通或寻求心理帮助。
- 参与康复过程:学习相关知识,配合医生进行家庭监督与鼓励。
结语:
“酒瘾犯了”不是简单的“想喝酒”,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、身心并重的治疗模式,为众多酒精依赖患者提供了安全、有效的康复路径。戒酒之路虽难,但只要科学干预、家人支持、患者配合,重获清醒人生,绝非遥不可及。